找到相关内容12556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五)

    乳这一复合物的色、香、味、触是实在的。   ⑨假名:名,即名词、概念等语言文字;假,即假设、虚假。一切现象,都由因缘和合而成,并无自性,是不实在的,是空。虽空,却并非不存在,是有,但是假有。用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193154.html
  •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

    示佛理,也称为法身。所以,天竺各国都说:虽然佛的生身不在了,法身还在。大乘之说,认为一切法(现象)的实相本来无生无灭,断离语言文字,超越思维活动,不会产生烦恼也无所作为,其多无量,其广无边,如涅盘之相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9.html
  • 现代中国佛教慈善观念的“返本开新”

    指出:“布施有三,曰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──以己之财资人之生,或捐助一切慈善公益皆为财施;宗依佛法,以语言文字教化他人皆为法施;救人之危,拯人于难,或以种种方便使人离于疾病痛苦(如红十字会医院等),皆无畏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佛教慈善|返本开新|现代中国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7455293214.html
  • 慧远是中国早期佛教史上的一个大师

    曾自讲实相义,在荆州驳斥了心无义,说明他对般若学有一定造诣。后来鸠摩罗什译《大智度论》(事在义熙元年,公元405年),关中诸僧,互相推谢,不敢作序,姚兴远书赍书,求慧远作序。慧远又因《大智度论》文字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7460893221.html
  • 论说一切有部“实有”思想对慧远之影响

    从现存的《大乘大义章》来看,罗什的回答如是这般,却还是不够详尽、明晰,倘若不具备深厚的学养,断难理解。这也不奇怪,事实上这类问题涉及面太广,又不属于世俗经验的一类,不但有限的文字语言无法完整表述,而且...

    夏金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2093349.html
  • 鸠摩罗什生平事迹补证——汉藏文献记载比较研究

    是援引当时的藏译文本,几经辗转,有些朝代名称、人名地名等极容易搞错,如不核实藏文原文,不了解汉地历史背景,只作简单文字解读,往往会云里雾里说不清楚,或者以讹传讹,误入歧途。相比较而言,关于鸠摩罗什的...

    陈楠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2893374.html
  • 长安佛教简略概述

    须赖经》亦复小多,能有佳处,云有五百戒,不知何以不至,此乃最急。……常以为深恨,若有缘便尽访求之。”   从这一段文字上,可以知道道安在收集和运用资料方面是非常热心和认真的。他就以这样的治学方法进行...。   在玄奘之前,中国虽然已经译出不少经典,但大多采用意译法。意译的经典,在文字的表达上固然有其优点。可是,如果用真正的翻译标准来权衡,多多少少是与原著有出入的。玄奘为要改正这一弊端,乃改变古人的...

    弘学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3393389.html
  • 《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》考释

    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》时,已意识到该碑与文献记载的诸多矛盾,故在碑后同时收录了四种有关评论:   1、李茂贞自称秦王   《金石文字记》云:“此碑天祐十九年迠而其文称已秦王,则在同光之前二年矣...

    李斌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3593393.html
  • 大中五年敦煌高僧悟真的奉使入奏及其对长安佛寺的巡礼

    藏经洞中还保存有一些文字记录,使我们今日尚可了解一些细节,其中最重要的史料当推莫高窟第17窟西壁所嵌《洪辩受牒碑》。该碑所刻内容分上、中、下三段,上段刻唐敕河西都僧统洪辩及沙州释门义学都法师悟真告身,中段...

    杨宝玉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1593662.html
  • 僧肇与玄学化的中国佛学

    rdquo;[13],完全用传统的语言文字,解说佛教无人相、无我相、超越有无的终极追求。同时他还指出,“至趣无言,言则乖旨”,涅槃之道,“寂寥虚旷,不可以形名得;微妙...

    麻天祥

    五明研究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1993674.html